聆沨

多年生留府长史

【痴人语】考据:《太平》一文中的三枚钱币真身

#脑洞文  【痴人语】太平  中三枚铜钱的实物来源干货补充,供广大亲朋好友可以用来开脑洞搞创作


写(可)在(以)前(略)面(过):

上学期因为上一个选修课要求写一个文物,就写了这三枚钱币:太平百钱,定平百钱,世平百钱。现在把当时一点不专业随手乱写的文物极简介绍放在这里,作为同人文里的干货补充

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专门的“钱币收藏馆”,十分有趣。进去看到这三枚,心惊于取这样的名号,看一眼介绍,好吧,三国蜀。几乎当场落泪。接着看了一圈,发现琳琅满目里都是中规中矩的字眼,只有这几枚取了这么执念的名字。果真是我季汉。

一直心里难以平静。是谁这么执着呢。不知为何就坚持认为一定是丞相才取的出来这样的名字。而先主登基时候的钱币,是一起定的吧。太平是属于他们和他们所有人的执着,也是他们想留给阿斗的东西。而世平和定平呢,分别是瞻儿和小甜姜的坚守。所以我把这三枚钱币分别交给了这三个人。

在长长的长长的一次次心惊又一次次搁笔后,有了这篇《太平》


照片手拍将就看看罢

正文(也许算是)干货如下:



孔方中的故国之思


向来以为故国之思只能付诸文人沾血和泪的笔端,却不想,在眼前几枚君子不齿的阿堵上分明传来关于故国最执着的怀想。


眼前的太平百钱(金),承袭汉五铢的制式,标准圆形方孔钱。但相较后世的通宝甚至是三百余年前的上林三官五铢,做工都显粗疏,厚度不一去平整二字很远,边缘似乎未经精细打磨稍显粗糙。三枚太平百钱和一枚世平百钱尚且可以说基本做到大小与汉五铢一致,直径2.5里面,重量约3g,大者可达5~7g,而两枚后期太平白金尺寸就大小不一,小的一枚小巧轻薄,直径仅1.3厘米左右,重量远不到1g,无钱币的质感,甚至使人感觉脆弱易碎,钱币开孔位置有偏差,孔的尺寸更是大小不一,最小的甚至把钱币雕镂成细细一个环,上面“太平百金”四个篆字挤压的变形。加上古币历经千年沧桑,锈迹斑驳,时而缺损一块,时而锈凸一片,更使得钱币形状各异。正面篆书阳文寄廓直读为“太(世)百平钱(金)”,其中“太”字作篆书“大”字,居于上下的太平二字扁平厚重,位列左右的百钱二字修长高挑。存世稀少的世平百钱是唯一一枚采取羊角形写法刻出“百”字的,为难得的“羊角百”,背面是五个繁复的涌起浪花的水波纹路,穿上部有星点。两枚定平一百与之基本类似。


这三种钱币一个特点便是面值大,而尺寸不稳定,后期明显减料到出现写不下四个字只能写“太平”两字的情况。其实三国时期大面值钱币屡见不鲜,东吴的“大泉五百”到“大泉二千”算是极端。而季汉开始铸造直百大钱较早,《三国志-蜀书》记载刚入成都,军士争取府库中宝物以致军用不足,刘备听取刘巴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铸造了一批以汉五铢为标准的重量尚且在10g的“直百五铢”,而太平百钱据推测应发行于章武元年,太平白金和其他两种钱币发行时间更晚。东汉末期到三国时代,社会混乱,经济更是一片萧条,经济基础相对雄厚的曹魏都无奈“钱废谷用”,偏安一隅仅占一州的季汉更是举步维艰国家用度“悉仰于锦”,加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年年征战和高达1/10的部队人口比例,虽诸葛亮采取屯田制建立锦官城维修都江堰,国家还是不得不通过制大面值钱币以及学习董卓减少钱币的原料致使通货膨胀来从民间敛取一些财富撑持岌岌可危的国家。


而另一个使人内心震动的是钱币的命名。从大气稳重的刀、铲和布,到后来刻有年号或者产地的方孔钱,一路看来,是朝代更迭下不同的产地和年代的阿堵,而忽然映入眼帘却是再没有的三个钱币深切的名字。


世平,太平,定平。


愿世间长太平,大汉定故疆。


整个展厅再没有这样的名字,这是怎样的一种对故国的执念,要书于在竹简绘于丝帛以致是小小一方铜钱之上?


是白帝城高帝王塌下无声泣涕的“继之以死”到出师遗表上慨然汉隶写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雒城乱羽之下涅槃的凤凰?是不肯称蜀傲然写下的《季汉辅臣赞》?是剑阁苦守依然写着“社稷危而后安,日月幽而复明”?是一种信仰,让所有人倾尽半生年华去复兴失落的王朝,他们的,大汉。


忽想起和钱币制度一样承袭大汉的官阶制度,由于季汉人才凋敝,难以凑够和养活一班大臣,官职有所简化,亦有自定的新官阶。而平北将军马岱,镇东将军赵云,这样的官名,依然是深刻执念,平定四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蜀道蜿蜒,蜀山嵚崟,以一州之力敌天下之大,难矣。一个国家把一个逝去的朝代作为自己的国号,一群人把兴复一个不复存在的时代作为自己一生追求,最后化成小小铜钱上刻下的最深切的期望。


而这样的执着在民间流传开散,也会成为民间质朴的关于故国的怀念。最是仓皇辞庙日是属于帝王的故国之思,魂兮归来哀江南是属于文人的故国之思,沉重而哀恸,却离普天之下的万千百姓或许都太远。普通人的故国之思,或许就是唯将旧物表深情。入晋以后峨冠博带,名士风流,整理魏晋衣冠时,鹤氅广袖间跌出一枚小小铜钱,落在地上清脆微响,宛如佩环轻鸣,怔仲之间细看,薄薄一片锈铁,篆书“太平百钱”风骨尚在,此间却早不是章武延熙。


同样凝视着锈迹斑驳的季汉遗物的那双眼,会像千年后徜徉博物馆中来去的游人一般,忽的落下泪来。


穿过小小的一方小孔看去,看到的不仅是乱世倾覆中经济的崩溃,看到的不仅是偏安小国的艰难国运,更是忠贞之士执着的故国的信仰,是黎民百姓可以触及的故国的哀思,是千百年后的我们从六个风骨卓然的秦篆里所能感受的故国怀想。












评论(1)

热度(57)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